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风彩 > 正文

甘肃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董建华

【来源: | 发布日期:2020-03-02 】

董建华,男,1980年10月生,汉族,无党派,博士,博士后,兰州理工大学教授、博导。甘肃省领军人才,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骨干成员,甘肃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甘肃省青年飞天学者,中组部“西部之光”和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入选者,获“甘肃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和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其中甘肃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

一、热爱教育事业,践行教书育人

作为一名教师,董建华教授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工作,诲人不倦。先后主讲了《地下建筑结构设计》、《地下结构抗震》等本科生课程,《岩土工程抗震》、《岩土工程不确定性分析》等硕士生课程和《柔性支挡结构静动力稳定性分析》、《地下工程结构》等博士生课程;在研究生的培养方面,他注重学生素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培养模式,始终坚持从实际工程中发现问题、提炼科学问题,强调“学以致用”,通过“理论+实践”手段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并坚信人才的培养是为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在课题实践的过程中,他长期亲临一线,与学生和工人一同吃住、在现场高空危险作业,经常晚上现场加班干活。在“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边坡现场原型爆炸模拟地震响应试验”当天,天气严寒、风雪交加,从早上8点开始,和学生一起接线、调试仪器和测试,长达9个小时没有吃喝,给学生极大的精神鼓舞和表率。先进的研究生培养方法已初见成效,在培养的20名毕业生中,4人获“国家奖学金”,8人次获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标兵”、“优秀研究生”等称号,1名博士生获“甘肃省三好学生”称号,1名博士和1名硕士分别获得甘肃省优秀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几名毕业生已经成为所在部门领导。

二、坚持教学研究与改革,积极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途径

董建华教授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强调人才评价标准的全面性,突出人才规格的多样性与层次性,倡导人人可以成才的观点和以及特色成才的理念。他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张大力加强本科生的实习实践力度,实施长达四个月的施工现场顶岗实习,效果良好。在本科生《地下结构设计》课程的讲授上尝试使用双语、实例、实验、翻转教学法等措施提高教学效果,提出以科研创新引领的岩土与地下结构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及实践,解决了受场地、时间、经费、师资及学生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问题,驱动不同学科之间专业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他的指导下,多名同学参加了大学生“挑战杯”、“加筋挡墙设计”,“防灾减灾知识”等竞赛,取得了多项奖励。主编《土力学》教材1部,发表《关于提高“地下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研究》教学论文1篇。

三、醉心科研,创造辉煌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虽然普通院校科研条件有限,但董建华教授十几年如一日的潜心研究换来了骄人的成就: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甘肃省杰出青年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完成的项目获甘肃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参与的项目获甘肃省和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参编了2本地方行业规范。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和EI检索40余篇,发表在《中国公路学报》论文获优秀论文奖。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主编《土力学》教材1部。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41件和实用新型3件,其中已经授权发明专利28件(均第一),实用新型3件(均第一),1件发明专利技术已转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套(排名第1的3套)。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与基础加固处治、边坡防护与稳定、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地下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开展了创造性工作。课题“永久性柔性边坡支挡结构的地震作用分析与设计”,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陈正汉教授和清华大学宋二祥教授任正副主任委员鉴定为国际领先,课题“永久性柔性边坡支护结构的随机地震响应及动力可靠度分析”鉴定为国际先进。在柔性边坡支护结构抗震方面,克服了传统的被动抗震效果差,解决了边坡主动控制难以实现的问题,建立的分析模型为该新型智能控制边坡锚固结构的分析、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边坡支护结构向智能控制化发展;研发了一系列新型边(滑)坡支护结构,首次将太阳能制冷技术、相变自调温材料、倒虹吸自排水、太阳能电渗技术、电气自动控制技术、液压传动技术、形状记忆合金、充气隔震和排水、太阳能主动通风冷却技术、自恢复技术引入到边坡工程中,提出了新的边坡治理方法和新的结构,从本质上解决了冻融、地震和地下水诱发的边坡失稳和滑坡问题,这一系列支护结构将推动滑坡治理向轻型智能化方向发展,为灾害防治提供新理念和新思路,指出了其在边坡工程领域的重要应用途径,为岩土工程防灾减灾指出了新方向;率先将风险管理和不确定性引入隧道全过程施工和耐久性评估模型中,建立了隧道衬体寿命预测模型、多场耦合分析模型、动力稳定性评价模型,为大断面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可作为城市综合管廊的设计与施工的参考依据。

凭借勤奋踏实、善于创造,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他已经成为我国岩土领域年轻一代的佼佼者:33岁破格遴选为博导,34岁破格晋升教授,成了兰州理工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博导。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甘肃省青年飞天学者,中组部“西部之光”和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入选者,获 “甘肃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和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担任《中国公路学报》和《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两个EI期刊编委、国内外多个专业委员会委员,数十个SCI和EI期刊审稿人。